**怎樣算是公益?
「公益」一詞是「公共利益」的縮寫,那麼,定義應該非常明顯了吧?
「公益」一詞最早是在五四運動之後因為西方思想大量入侵才出現的,網路有資料指出在那之前關心公益的人少之又少、趨近於零。但無論如何,今日關心公益的人很多、實際付諸行動做公益的人也多,這些人因為看見社會的某些需求,而後付出自己所能付出的去補足那些需求。在實際執行我們自認為是公益的活動之後,我發現,在實際付諸於公益行動的狀況下,這些履行公益的志願者常常也是獲利的人。
以你對公益的定義來說,我們整個活動有達到公益嗎?有的話又是如何達到?
將「小ENG雄養成計劃」與公益相提並論是我在活動執行後期最害怕觸碰的事情。從還沒搞清楚狀況就盲目的鼓勵自己先衝再說到實際在第一所學校執行活動之前,對於偏鄉小學的狀況理解一直都是隔層霧(直到今日,也還是隔層紗),實際進去學校開始執行我們的活動之後,我開始懷疑自己的舉動是去打擾他們的生活、用我的主觀意識去執行自以為對這些其實不見得比我少懂多少的小學生有利的教學,而其中最可笑的是,我們打著「讓孩子們有個快樂學習經驗」的招牌,卻在多次修改活動之後還讓善良的學生們對我們說:「謝謝你們來,但今天真的太無聊了!」
我不禁自問「你想給這些孩子什麼?」、「你以為自己可以帶來什麼幫助?」、「你究竟憑什麼來評斷這些人需要"你"來幫忙的?」……尤其在想到那些看到我們活動介紹就微笑買下義賣明信片的好心人們,還有一路上給予我們鼓勵、稱讚我們的人,我就想抓著自己去撞牆,覺得自己膚淺的無臉見人。
後來的闖關模式雖比較廣為孩子們接受,也在互動的過程中確實的發現他們學到東西了,無論是英文還是其他的──例如高雄建山國小的女孩說他學到很多事不嘗試就不知道好不好玩。但我仔細檢視整個「小ENG雄養成計劃」的執行過程,不得不說,學到最多的不是孩子,反而是我自己。
就這樣,我在壯遊後期進入嚴重的低潮期,不再能像活動初期笑容滿面且帶著自信向別人介紹我們在做的「公益活動」,而這低潮的谷底就在我收到青輔會及自主學習中心向我們要成果報告的時候──「該怎麼總結我們的成果呢?」我陷在自我打擊卻又不服自己給的批評的深淵。終於,看出我的低落的朋友家人們替我指出了一道曙光,我想起自己曾在年初的籌備會議上說過的話:「我們本來就不可能在一天的活動真的帶來什麼,但我們之間的互動一定會擦出火花。」
**怎樣算是壯遊?
商業週刊為「壯遊」所立下的定義須符合三項標準:執行時間「長」、行程挑戰性「高」,以及與人文社會互動「深」。我很同意,但我對「壯遊」的定義更加寬廣,即使是詩聖杜甫的壯遊詩所呈現的壯遊定義也不只如此;一首壯遊詩幾乎講了他一生,杜甫喜歡喝酒、愛到處走、結交朋友,他的一生就是壯遊。我認為,踏出自己所熟悉的環境、細心體會所有預料中、預料外的行程即可稱為「壯遊」。
以你對壯遊的定義來說,我們整個活動有達到壯遊嗎?有的話又是如何達到?
若從商周的壯遊定義切入,整個小ENG雄養成計劃籌備遠從2011年底就已經開始,直至今日都還未完全完成,執行時間不算短,活動本身是leT’SL全團七人從未獨挑大樑舉辦的類型──該怎麼籌錢、要花多少錢、規劃什麼樣的活動、怎麼找到人力、怎麼規劃行程、怎麼尋找合作學校…全部都是新的。為了找志工我們認識了許多新朋友、活動開跑之後我們認識了與我們成長背景截然不同的偏鄉小學學童,甚至團員本身都是從「小ENG雄養成計劃」的執行過程才真正漸漸了解彼此,社會人文的互動部分是無庸置疑的。
若從我自身的壯遊定義來看,「小ENG雄養成計劃」的形成很單純的來自於我們想玩樂、做點什麼的心態,甚至可能只是少數人的渴望再牽動友誼線才得以成型。無疑的,我們走上的是我們從來都不熟悉的路途。一路上,我們雖不停的強調自己「誤上賊船、沒想到這麼累」,但實際上,我們從未後悔過。遇到問題時大家都非常努力的見招拆招,並且更懂得未雨綢繆而非杞人憂天。每走過一所小學,大家在檢討會上討論與孩子互動的種種所帶著的興奮激動與思念都在在顯示所有人如何用心的參予其中。
我認為,「小ENG雄養成計劃」當然是一場屬於leT’SL與所有參與其中朋友們的壯遊。
good job
回覆刪除yay~謝謝~~XD
刪除yay~謝謝~~XD
回覆刪除你們很棒~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但你們完成了~給小ENG雄養成計劃所有參與人員鼓掌與致敬!
回覆刪除:D謝謝~!
刪除建山國小的小朋友教我們的--沒有嘗試過,怎麼知道好不好玩!